留学攻略
200多年了,日本为什么就是没能废除汉字?
日期:2019-09-19浏览次数:3038
200多年了,日本为什么就是没能废除汉字?
日本使用汉字近2000年,汉字文化早已渗透到了日本的角角落落。尽管日本早就想废除汉字,但总是徒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汉字传入日本之初说起了。
前些时间,日本右翼作家百田尚树在一篇文章里呼吁,日本应该马上停止汉字教育。
百田尚树
因为,日本《史记》《三国志》等中国古代典籍为教材的汉字教育,让不少日本人对中国抱着憧憬,对于中国危机感不足。汉字教育是“罪恶的根源”。
他还大言不惭地表示,学生学习英语情有可原,因为日常生活有可能会用到。而汉字则没有太多使用的机会,学校不应该教授。针对日本文明受中国文化影响这样的事实,百田狡辩:中国文化并不适用于日本人,日本是通过取舍、选择才造就现在“独特的文明”的。
百田的言论遭到了中日两国网友的共同抵制。而事实上,梳理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界关于汉字的讨论史可以发现,类似的限制、废除汉字的言论屡见不鲜、司空见惯。
01
日本,在汉字传入之前,几乎没有文字记载。汉唐时期由于中国古代王朝的繁盛,日本开始派遣使者来华学习中华文化,其中就包括语言及文字。
据日本史书《日本书纪》及《古事记》的记载,中国汉字在公元三世纪前后开始传入日本,而日本人系统学习汉字则是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朝鲜半岛的百济派遣阿直歧和王仁到日本教习皇子汉文。
《日本书记》
到七、八世纪,日本人已经可以用汉字撰写、叙述历史、创作文学作品等。汉字在日本官方得到认可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此后,随着中日两国海陆交往的增多,汉文典籍不断东传日本,汉字与日本文化紧密融合。
德川幕府时代(1603-1868),植根于荷兰的兰学在日本取得很大的发展。于是,有些兰学家借机提出荷兰文书写方便,更便于文化传播,由此开始排斥汉字,推进汉字改革。但是由于日本使用汉字已久,兰学家号召的汉字改革并未产生大的影响。
1842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这一消息传到日本后,日本朝野大为震惊。昔日繁荣昌盛的大国,似乎俨然已是明日黄花,一去不返。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着四艘黑色的铁甲蒸汽战舰,冒着滚滚的黑烟驶入江户湾,以武力威胁幕府开国。
黑船事件
第一次见这种“黑船”舰队的日本人受到强烈震撼,他们深深感受到了日本与外国的差距,意识到日本必须要以变求生存。
“废汉字、立新字”成为当时日本文化界的热门话题。然而,汉字深植日本文化,汉字文化亦由贵族把持,废汉字尚处于议论阶段。
1866年(庆应二年),前岛密(日本邮政制度创始人)向当时在位的德川庆喜将军提出《御请废止汉字之议》的报告,认为:“国家之根本在于国民教育,且将此教育普及于国民。而要普及教育,需使用简易之文字之文章。然现今之日本,虽有句法文格整然之国语却弃之不用。
前岛密
简洁便利之假名文字亦不专用之,而使用世上最繁杂不便之汉字,依靠句法文格不完备且艰涩多谬之汉字不能实现教育普及。活跃且有智慧我日本人民如此疲弱艰难,乃皆深受支那文字至毒害麻痹精神之故也。”
前岛的这种认识,代表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后,日本对汉语、汉字及其为载体的汉文化的强烈质疑,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语言误国、语言救国论。
02
“明治维新”,日本实施大政奉还,天皇按古制重新接掌政权,此时的日本人一方面要从上古大和文化中寻找民族主义的基础,民间出现一片复古热;但另一方面,明治维新崇尚欧美文明,大举引进西学。
新旧文化的交替使得学者们或提倡假名、或罗马字派、或新造文字、又或废除日语、转说英语;而无论罗马字派、假名派、还是新文字派,其在各自的派系内,对应采用哪种书写方法又有分歧。“限制汉字论”、“废除汉字论”等各种论调此起彼伏。
日本报纸上关于“废止汉字“的社论
众多明治精英们认为,要效仿先进的西方,就必须摒弃传统文化,废除汉字。当时的日本学者矢田部良吉曾撰文道:“日本文字如此之难,空耗学生宝贵之时日,读书撰文费事,故而延迟学习实地知识。吾国文字之难乃吾国之不幸。”
井上哲次郎也在《国字改良論》中评论道:“学习汉字非常耗时耗力,故而用于精进学术与开启智识之精力和时间不得不缩减。如此,如何与西方各国竞争文明进步?他们不足一年便掌握文字,进而开启知识学习,而我们却在长年累月为一介工具之文字而耗费精神。”
在他们看来,之前吸收的文化精华如今已变成了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负担与障碍,对于这种传统腐朽的汉字,只有全面推翻其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学习西方先进的语言文字,方能进步,方能变革,方能实现近代化。
在此背景下,1885年,日本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发表的著名短文《脱亚论》。
1885年3月16日,福泽谕吉发表的《脱亚论》,主张“日本应该放弃中国思想和儒教的精神,吸收学习西方文明”。
福泽在文章写道:“以西方文明猛击东方之势,此两国 (中国与朝鲜) 诚不能存活矣……此如一城以愚昧、法斁、暴横与无情而恶名昭彰,一义者居于此,其德鲜有人知,此为乡人丑行之所蔽也。”
福泽谕吉基于优胜劣汰的思想,认定东方文明必定失败,因此他呼吁与东亚邻国绝交,避免日本被西方视为与邻国同样的野蛮之地。对于汉字,福泽认为,日本有假名文字还在使用汉字确有不便之处。
福泽谕吉
但是古往今来举国的日常书写都是靠汉字完成的。所以废除汉字也有不便之处,时下马上废除汉字很难。要做到也得寻着时机,袖手旁观,消极等待不行,从现在起可以逐渐迈出废除汉字的步伐,方法是写文章时尽量少用难字,只要不用难字,汉字的数量就能控制在两三千以内。
尽管文化界高举废除汉字的大旗,但由于汉字深植于日本文化,政府和文化界并未对废除汉字的条件和程序达成一致,汉字废除举步维艰。
加之,“明治维新”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国力日渐强盛,逐渐步入近代化,迅速成长为东方世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纵然世界在变,时代在变,但千年的文明早已根深蒂固。
纵览日本两千年来的文明史,所有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科技资料等,无一不是用汉字或汉字与假名共同记载的。可以说,是汉字构筑了日本文化的血与肉,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
《万叶集》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因此这些表示日语读音的汉字也就被称为“万叶假名”,所谓“假名”是相对“真名”即汉字而言
1900年日本后来的首相原敬,发表了“汉字减少论”。根据“小学校令施行规则”限制汉字的使用规范假名的书写。
原敬
1902年日本文部省成立的“国语调查委员会”(后改为,临时国语调查会、国语审议会)。该委员会制定了“四项基本方针”及“六项调查内容”,该会的宗旨是以废除汉字采用拼音文字为前提,而拼音文字是假名好还是罗马字好,尚未定论。
作为当时的候补委员,年仅27岁的语言学家新村出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1942年6月国语审议会虽然提交了旨在限制汉字使用的“标准汉字表”,但文部省仅以义务教育用汉字的形式公布于众,并明确表达了“标准汉字表”与限制汉字的主旨无关。
03
二战的惨败给日本国民日本民族日本社会带来的冲击和震撼丝毫不亚于明治维新。同时他也为日本文部省、国语审议会提供了文字改革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日本的战败,不单是由于军事经济实力的落后,同时也是文化的落后,更确切的说是语言文字的落后。
《终战诏书》
1945年11月12日,日本《读卖新闻》发表了《废除汉字》的文章,称:只有废除汉字才能清除存在于头脑中的封建意识,才能追赶美国式的高效率,建设文明国家确立。民主政治也只有在废除汉字采用简单的拼音文字,以提高国民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1946年3月,美国教育代表团访日劝说日本政府取消汉字采用罗马字。同年4月,被称为日本现代小说之神的志贺直哉在杂志《改造》上发表《国语问题》,直言不讳的提出废除日语,采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法语。他说:是复杂的日语使日本受到了世界的孤立。
基于汉字全部废除之目的,日本内阁于1946年(昭和21年)公布了在汉字全部废除之前可使用的汉字表,当用汉字所指的就是这其中所包含的1850个汉字。此表排除了使用频率较低的汉字,明确了官方文书和传媒中应当使用的汉字的范围。
日本考试中的汉文试题
当用汉字表也尝试着对其中一部分存在比较复杂或存在多种写法的汉字的字体进行简化。当然这种简化并非如同中国的简化字般,对汉字的构成要素进行体系化的变更,而仅仅是参照惯例将个别文字的一部分进行省略而已。
根据此表,对使用当用汉字无法书写的词汇可进行汉字替换,现实中有人将汉字用假名发音来替代,以这种方式继续使用原有词汇,这即是所谓“混同书写”现象的由来。
汉字假名混用的日本报纸
当用汉字表实施后的十年不断遭到知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因为他粗暴的隔断了过去的日本文化和今天乃至将来的日本文化的联系。
国语审议会于1956年(昭和31年)7月5日,决定对汉语词汇中超出当用汉字表所规定范围的汉字,用同音的别字进行书写替换,但是以汉字全废为目的的当用汉字屡次遭到批判。
1958年开始,杂志《声音》连载的《我的国语教室》中,福田恒存指出“目前对汉字进行限制已经是明显不可能的事情了”。1962年,国语审议会委员吉田富三表示“国语(日语)是以汉字假名混合表记作为正式规则的,国语审议会必须在此前提下对国语的改善进行审议”,并将此提案作为审议前提。
1965年日本国语审议会会长发表声明,称,全面废除汉字是不可想象的。这份声明,实际上宣告了自明治初年开始近一百年来日本废除汉字,最终实现拼音文字的文字改革方案的彻底废破产。
日本课本里,汉字、假名和英文是三驾马车
04
事实上,自1946年推出当用汉字后,在日本汉字的使用有逐渐增加的趋势。1981年日本政府以内阁总理大臣铃木善幸的名义正式颁布了“常用汉字表”、“人名用汉字别表”同时宣布以前有关汉字改革的其他各表自动作废。
此次颁布的两表汉字总和为2229字,比“当用汉字表”增加汉字379个。另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在限制汉字方面,“常用汉字表”比“当用汉字表”有很大的不同,“当用汉字表”对汉字的使用有十分明确的限制作用,它规定了法令、公用文书、报刊、杂志及一般社会中日常使用汉字的范围。
从1946 年 11 月公布的“当用汉字表”,到1981年10月颁布的“常用汉字表”,以及日本对姓名、报纸、公用文等方面汉字使用限制的规定,日本的汉字改革又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日本自1995年起每年都要选出一个反映当年世相的汉字
这些表面上以限制、废除汉字为目的的改革,实际上是在不断地优化汉字在日本语言中的使用方法及功能,朝着更加开放、富有弹性的方向迈进,增强汉字的生命力,使汉字在日本文化中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总体来说,日本使用汉字近2000年,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内涵早已深入日本文化的角角落落,如果一味地废止汉字,日本文化将会从本源上缺失,甚至衰退枯竭,所以日本三番五次废除汉字而不得,和千百年来早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日本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日本小学生的汉字书法
无论何种文字,其本身显然不只是一种书写记录的符号工具,更是该民族或国家诞生以来的全部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汉字,于日本,也是如此。
转自:世界华人周刊
作者:霍耀林(旅日学者)